Close
Choose your language
人才難尋的陰影壟罩歐洲製造業已有數年之久。2019年時,每四家歐洲企業就有三家苦無人才可用。隨著情況未見起色,政府單位與民間企業勢必得聯手關注勞動力議題,畢竟人是一國經濟最重要的資源。
歐洲缺工壓力與日俱增
歐洲勞動力之所以供不應求,其實結合多項因素。當地人口老化、提早退休的同時,投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。到了2050年,歐洲的工作年齡人口預計將比2015年少掉9,100萬。換言之,缺工問題正嚴重衝擊製造業,以2020年的英國製造業為例,缺工的嚴重程度堪稱1989年以來之最。
政府單位如何因應?
面對人口結構不斷轉變,企業主與政府單位正試圖找出因應之道。選項之一就是投資各級技職院校,因為教育與訓練課程必須與時俱進,才能讓勞動力技能符合企業需求。技術條件的提升不但可協助學生與受訓者準備就緒,也能導引他們投身製造業。
除了對內培育人才外,各國也應思考如何吸引外部勞動力。與2022年相比,德國到了2050年恐少掉800萬名勞工。報導引述德國聯邦勞工局局長Detlef Scheele的說法稱,為了解決人口失衡的問題,當地每年必須引進40萬名外籍人才。然而,在德國聯邦勞工局奔走下,2021年僅3,200多名外國人加入當地勞動市場。對於供不應求的地區來說,吸引人才是一項需要時間的任務,然而許多企業卻面臨迫切的勞動力需求。
製造業者如何因應?
民間業者又能透過哪些策略填補生產線上的勞動缺口呢?倘若無法順利「開源」,就得想方設法「節流」。相較過去,企業如今更加需要衡量內部政策與職場文化,藉此增加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。例如在內部教育訓練上投入更多心血,協助員工強化技能與提攜後起之秀。此外,公司高層必須意識到,對於許多年輕勞工而言,薪資多寡不再是決定性因素。他們反而越來越在乎上班內容是否有趣、工時是否彈性,以及能否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。
此外,製造業者在新技術的開發與擴展上,必須勇於持續投注心力。曾擔任波士頓顧問集團(Boston Consulting Group)董事總經理的資深顧問Rainer Strack認為,COVID-19大流行猶如一記警鐘,「讓我們邁入數位未來的腳步突然快了十年」。為了業績有所增長,大多數製造業者都在透過新方式自我調整,好讓產品比以往更快、更符合成本效益地進入市場。而自動化也成為他們進行數位化時偏好的方式。即使僅一部分製程實現自動化,仍足以減輕人口結構改變的衝擊,並提升效率及可靠度,讓製造業繼續全力投入生產。
企業面臨迫切的勞動缺口時,可借助協作型自動化之力。協作型機器人除了能在數週內到貨外,一旦廠房出現勞動缺口,也可隨時轉換生產位置及角色。最終,為操作困難、內容重複的製程導入自動化後,企業就有機會協助現有員工強化技能,安排他們從事更有價值及成就感的工作,同時提升自我價值。
總結來說,缺工危機已成為大家必須克服的嚴峻挑戰。由於事涉社會各個層面,因此必須從每個角度著手解決,不論是政府單位或企業主都應克盡己力。唯有果決行動,我們才能夠讓產業順應時勢,同時培育勞動力,以成功對抗缺工危機。
撰文者:西歐區總經理ANDREA ALBONI
“「有一個願景驅策我不斷向前,那就是讓協作型機器人成為更加普及的工具,幫助世人與各種規模的生產線,不論是一人公司或跨國企業均能受惠。不斷為客戶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,協助他們克服每天面臨的挑戰,總令我興奮不已。只要我們攜手合作,就能共創生產新未來。」”